在重庆市武隆区江口镇,苍松翠柏环绕的烈士陵园中,常年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队伍。他们鬓发如雪却精神矍铄,他们年逾古稀却步履不停,他们自发组织、风雨无阻,用最质朴的行动守护着烈士的安息之地。他们就是由罗代云、毕顺均、易仕林等老党员组成的“银发护陵团”。八年如一日,这支队伍用最平凡的坚守,以时光为笔,以脚下的大地为卷,默默镌刻下关于信仰与传承的誓词。
风雨为证:烈士热土的忠诚守护
自2017年春日起,无论酷暑寒冬、暴雨骄阳,每周至少一次,这群身影总会如期出现在陵园。81岁的罗代云,一位59年党龄的老党员,是这支队伍的发起人。年过八旬的他,上下台阶需要借助拐杖,却执布拭碑,动作沉稳而庄重,一丝不苟。
八载寒暑,27把扫帚、11把镰刀、83双手套,这些看似普通的数字,刻录下的却是守护者们无言的忠诚,换来这片陵园始终如一的洁净如新、草木规整,让61位英烈在宁静与尊严中安息。2018年夏天,连续暴雨导致陵园边坡塌方,树木倒伏。老人们顶着细雨,一锹一锹地清理淤泥,一棵一棵地扶正树木,连续奋战两日。2021年重庆极端高温,地面温度超过50℃,老人们仍然坚持完成清扫工作,只是把时间调整到了清晨五点。罗代云说:“烈士们奉献的是生命,我们流点汗算什么。”
薪火相传: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
这支队伍最动人的,是一场持续八年的接力守护。队伍成立之处平均年龄71岁,如今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。81岁的罗代云、69岁的易仕林、61岁的毕顺均,三代党员以行动诠释着“传承“的真谛。
队伍也在悄然更新。初代队员徐习钊同志因年事已高,于2023年退出护陵队;杨治良同志于同年去世,永远离开了他守护的陵园。但与此同时,更多新鲜血液在不断加入,有不少退休教师、退伍军人都主动要求加入,队伍也正在吸纳50多岁的“年轻人”。
更令人欣慰的是,当地青年已组成志愿讲解队,接过易仕林同志的接力棒,用青春之声传颂英烈事迹。村支部也组建了党员护陵突击队,承担起重体力活和应急任务。这场跨越时空的接力,正在江口镇生生不息地延续。
沃土生花:红色基因的时代绽放
八年坚守,换来的是整片乡土对英雄的崇敬。如今的江口烈士陵园,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放眼陵园,整洁肃穆是其不变的底色。墓碑的洁净,是能触摸到的崇敬;纪念馆的明亮,是可感知的对话;英烈墙的清晰,是对每一个牺牲的郑重铭记;浮雕墙的生动,是将不朽精神具象化的永恒瞬间。这一切,共同维系着一场庄严的时空对话。
更为深远的是,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。当地中小学开设“红色班会课”,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来到陵园,听老人们讲述革命故事。居民自发组成“邻里守望队”,24小时看护陵园环境。烈士陵园每年平均接纳周边区县、乡镇、社会各界人士瞻仰缅怀、祭扫革命先烈70余场次,年参与祭扫人数达4000人次。
近年来,在烈士精神的感召下,江口镇先后有88名青年参军入伍,有91人递交入党申请书,共发展党员76名。老人们用八年的坚守,唤醒了社会对英雄的崇敬,让红色基因在这片热土上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。
初心永恒:平凡中的伟大坚守
“银发护陵团”的故事,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;没有波澜壮阔的誓言,只有默默无闻的奉献。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,诠释了何谓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。
八年来,他们清扫的是陵园,树立的是丰碑,传承的是信仰。扫帚挥去的是尘埃,留下的是敬畏;抹布擦去的是斑驳,照亮的是初心。在他们身上,我们见证了老一辈共产党员的铁骨丹心,读懂了中华民族尊崇英雄的血脉传承,更看到了红色基因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。